close

年輕時,她為人生定下目標;
感恩大半生順遂,計畫一一實現。
得知罹病,她第一個念頭是:「為什麼不是我?
如果發生在苦難人身上,不是更苦、更可憐嗎?」
「五十歲要當個智慧女人」的目標,
她一年不差的辦到了。

前排右一  大學時代的楊振凰


二十五歲時,楊振凰為自己的人生定下目標:三十歲要當個幸福的女人、四十歲事業有成、五十歲充滿智慧、六十歲身體健康,七十歲時,她希望自己是個充滿魅力的女人。

她在三十歲時擁有一子一女,家庭生活幸福美滿;四十歲事業到達巔峰,並且加入慈濟,展開志工服務生涯;五十歲那年雖然生了場大病,卻以堅定的信心戰勝病魔,智慧因病而生。

有過一次生死交關的經驗,今年五十一歲的她,對於下階段的人生目標信心百倍:「我的生命透過服務而愈形豐富;以現在的年紀再累積二十年,七十歲時必能充滿魅力!」

魅力,來自善盡生命良能

十多年前,楊振凰一家人移民美國,定居在素有「玫瑰之城」美稱的波特蘭市。這裏氣候溫和、季節分明,擁有完善的土地利用政策,被評選為全美最適合育嬰的城市,是公認的人間天堂 。

移民多年,楊振凰卻發現,「美國是物質的天堂,但心靈上並非如此。」

此地社會福利完善,許多人將病弱傷殘的老人家送進安養院,後半輩子躺在病床上,有兒女探望者,少之又少。但,這正好給予慈濟志工付出的機會。

波特蘭市慈濟志工每週關懷格萊欣(Gresham)老人院已經八年。這裏是一所複合式的療養院,除了收容老人家,還有三分之一是車禍或先天傷殘的年輕人。

楊振凰曾連續五年長期關懷一位手腳萎縮、身體大得像一張桌子的男人——蓋瑞(Gary Olson)。蓋瑞因為母親懷胎時感染德國麻疹,一出生就註定和一般嬰兒不同——畸形的身軀,身體機能異常,從小到大經歷五十多次手術、多次進出加護病房,遊走生死邊緣……

每回上了救護車,就連醫師都悲傷認為:「這或許是最後一面了……」但他的生命力強韌,不出幾天又神采奕奕回到療養院。

「你好厲害,又回來了!」聽見楊振凰欣喜之言,蓋瑞總是挺起胸膛吶喊:「I am fighter!(我是勇者)」

蓋瑞視力不好,鼻梁上的眼鏡總是霧霧髒髒的。每回見面,楊振凰都會替他將眼鏡擦乾淨,還特地買了一瓶特殊清潔液,可以讓鏡片維持一週乾淨明亮。擦完眼鏡後,再從包包裏拿出一瓶一千毫升的蘋果汁——這是蓋瑞最愛喝的冷飲,他總是一口氣暢飲五百毫升,笑瞇瞇對著楊振凰說:「我喝得像一匹口渴的馬。」

一次,蓋瑞住進加護病房,楊振凰只能透過玻璃窗與他視線交會;她一如往常拿出蘋果汁,病懨懨的蓋瑞受到鼓舞,吃力展開笑容回報。

對楊振凰來說,蓋瑞雖然沒有四肢,但他運用僅有之軀,將人生過得意義十足。蓋瑞曾告訴她:「我感謝上帝給我一個聰明的頭腦、會說話的嘴巴,我必須運用他們。如果我只是躺在床上哀怨,這輩子就只是來世上占一個床位而已。」

蓋瑞五十五歲離世前,曾感性對楊振凰說:「我很感謝你。從你身上,我找回已經失去很久的東西,就是友情。」

但,楊振凰反而認為自己得到的最多,「院友們對生命抱持充沛的正面能量,這八年來,他們讓我學會知足感恩。」

智慧,坦然接受人生試煉

楊振凰回顧自己的前半生,感恩一路順遂。就學期間,她從北一女念上台 大;畢業不久便結婚生子,生活幸福美滿;職場上老闆賞識她,給她很多表現機會;她樂觀的個性也總是吸引大家跟她做朋友。

然而,二○○八年六月,她在工作中接到醫師來電,告知健康檢查報告異常。掛斷電話後,她繼續工作,直到下班回家,用餐後和先生攜手散步,先生詢問健康檢查結果,她保持一貫微笑,輕聲吐露:「醫師說我有甲狀腺腫瘤,並且有極大可能是惡性。」

一度,先生以為她在開玩笑。因為,有別於其他人得知罹病後的驚訝、惶恐、沮喪與挫折,楊振凰的表現完全看不出負面情緒。

得知罹病後,她的腦袋瓜裏跑出來的第一個念頭竟是:「為什麼不是我?」

「我福報那麼多,總該發生一些挫折,不然老天爺也太不公平了……這疾病若發生在苦難人身上,不是更苦、更可憐嗎?」

那年,楊振凰投身慈濟志工已近十年,雖然無法時時回台灣親近上人,但她以實踐探索真理,尤其幾年的療養院關懷,讓她深刻體悟「人生只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」,更重要的是建構了「無常觀」。

「我很慶幸行入菩薩道,每個星期都在療養院裏見證無常。看到很年輕的人癱瘓在床上,上星期還聊過天的院友,下星期再去已經回到上帝身邊……」深呼吸,再吐口氣,楊振凰眼裏充滿盈盈的笑,「所以,無常發生在我身上也是很正常的。」

不隱瞞病情,朋友替她難過,她反而拿起紙巾拭去別人臉上的淚水,笑著要朋友祝福她。

她仍然正常上下班、照顧家庭,也持續療養院關懷、食物銀行發放等志工活動;生活一如往昔,這突來的病,好似身上只是多了顆肉瘤罷了。

楊振凰接受各項檢查,皆無法判定腫瘤類型,同時以中藥調養身體。半年後,楊振凰決定回到「自己的家」——台灣慈濟醫院接受切除手術。

提著行囊,楊振凰「歡喜」到醫院報到。說歡喜一點也不誇張,她的心情就像是出遠門的小朋友,不時拿起相機在醫院與病房間的各個角落拍照。同房病友都笑說,她根本是來「觀光」的。

「切除腫瘤,化驗結果是良性的。有好多人祝福我,一切都很幸運。」看到她露出燦爛笑容,與其說是他人祝福所帶來的幸運,不如說是她用樂觀擊退病魔。

「菩薩對我太好了,給我一道人生考題,看我能不能考過;如果考過,就是開智慧了。」五十歲要當一個有智慧的女人,她一年不差地辦到了。

成就,推廣善行無所求

移民美國後,楊振凰任職全美最大的銀行。三年前,銀行為鼓勵員工利用業餘時間服務社會,訂出審核與表揚制度。楊振凰接連兩年獲得「傑出社區志工獎」殊榮。

二○○八年,她更通過層層審核,放了三個月的支薪假,專心當志工。她是五年來奧勒岡州第二個獲此機會的員工。

楊振凰利用這期間開發了兩個新的志工站:老人院與食物銀行,還招募了二十多位新進志工接受培訓。期間碰上川緬災難,她也捧著募款箱,上街頭彎腰募款。

當她結束假期回到公司,付出熱情不減反增,「雖然必須上班,但總有些事情是可以從身邊做起吧!」

她觀察到,身旁有些人有著過度消費與浪費的習性。比如洗完手,楊振凰習慣以手帕拭手,偶爾沒帶僅會抽一張紙巾使用;但她卻看到大部分的人並非如此,「他們習慣啪啪啪地連抽三張,擦一下就丟。我常常想,為何是三張?但那就是習慣。」

在辦公室裏,她隨身攜帶環保杯喝水,其他同事都習慣使用紙杯;喝一次水,用一個紙杯,讓楊振凰感到心疼;但同事們已經司空見慣,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。

於是,她開始向上溝通,甚至寫了一份數據陳情——假使一個人一天喝五次水,就得用掉五個紙杯;一個分行二十名員工,一天用掉一百個杯子,一個月上班二十天用掉兩千個,一年就要兩萬四千個。再以全美六千家分行來看,那根本就是個天文數字!

這份數據說服了經理,規定公司日後不再提供免費紙杯。楊振凰欣喜之餘,開始分送馬克杯。

剛開始,同事紛紛抱怨麻煩,理由是——還要洗杯子。「我聽了說沒關係,我幫你洗。」於是她在辦公室的業務,還增加了一項洗杯子的義行。

「我洗得很開心!因為他們習慣使用馬克杯了。倘若不解決抱怨,時間一長,經理可能會受不了抱怨又開始提供紙杯了。」

她把洗杯子當志工事務看待,滿心歡喜;志工精神不僅對外,也從身邊做起。

幸福,喜見傳承美善循環

楊振凰致力志工活動,獲得心靈滿足;女兒陳珞韶也耳濡目染,大學主修兒童福利相關科系,畢業前決定到衣索比亞的孤兒院實習。

楊振凰得知後,一時起了私心。她認為,非洲距離遙遠、衛生條件欠佳,甚至還有戰亂。母親對女兒的小愛,一度讓她遲疑,不肯答應女兒的決定。

「媽媽,每個人的想法都跟你一樣,所以沒有人要去。也因此,我要去。」這番話讓楊振凰為之一振,「我也在行菩薩道,這分同體大悲的情懷,我應該要支持。只要把憂慮化為祝福,相信菩薩會帶領她的。」

女兒的志工計畫為期三個月。由於所到之處沒有地址,楊振凰無法主動聯繫。每當收到女兒寄來的電子郵件,敘述著非洲孤童的生命孱弱、生活無欲無求也不能奢求……幾乎每一封信,都讓楊振凰淚灑電腦前,也從中看到女兒的成長。

三個月後,女兒回來了。她滔滔不絕訴說每位非洲孩子的故事與遭遇。在那個物質缺乏且窮困的環境,小孩子雖然沒有玩具,只要有一個鐵罐、一個塑膠袋,就能開心玩上一個鐘頭……

以往女兒總是事事要求完美、全力以赴,成績耀眼但很容易為自己帶來壓力;一趟非洲行後,她轉變了觀念:生命本來就是不完美的,只要盡心就很棒!

「無所求付出後,收穫最多的是自己。」楊振凰不僅在女兒身上看到愛的循環,也在自己身上獲得見證。

兩年前,母親住進加護病房,楊振凰從美國飛回台灣,在十幾個小時的航程中,她內心恐慌、充滿壓力。「我一直冒冷汗,不能呼吸。向鄰座年輕人說了一句『我快暈倒了』,突然間失去意識……」

當她逐漸甦醒時,感覺臉上戴著氧氣罩,身旁有人替她擦汗、有人撫摸她,還有人抱著她,輕聲說:「你沒事了,心跳已經漸漸恢復,沒事、沒事了……」

當時她的視野還很朦朧,但總覺得這些動作跟話語都好熟悉、好溫暖,好令人安心。直到完全清醒過來,她突然想到:「那些都是我們在療養院向院友們說的話!」

每當院友不舒服時,她會撫摸他們、幫他們擦臉,也會抱抱他們說:「沒關係,你們很快就會好起來。」這些經常對別人做的動作、這些愛,全都回到她身上了。「那次經驗讓我發覺,世上每個人都跟自己息息相關。」

「這分美好的心,我要永遠保持下去。」楊振凰堅信,快樂做慈濟,菩薩道才能長長久久。「二十年後,我要當個有魅力的女人,所以現在要更努力豐富自己,才能達成這個人生目標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空運海運寄送包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